上个月在社区剧院看了一场《BBB》的改编剧,演女主的王阿婆让我彻底改观——谁能想到,这个平时在菜市场砍价时中气十足的老太太,竟能用沙哑的嗓音把少女的娇嗔演得让人起鸡皮疙瘩。
王阿婆的秘诀藏在眼角的褶皱里。别人演情窦初开用瞪圆的眼睛,她却眯起眼睑,让鱼尾纹像琴弦般颤动。有次排练间隙我逮住她问诀窍,她正往保温杯里灌枸杞茶:“小姑娘谈恋爱像汽水开盖,我这把年纪的嘛...”她突然压低嗓子学起气声,“得是砂锅里煲了五小时的汤,咕嘟咕嘟冒着小泡。”
表演要素 | 青年演员常规处理 | 老年演员创新演绎 |
手部动作 | 绞衣角、玩发梢 | 转佛珠、抚桌沿 |
哭泣场景 | 泪珠滚落特写 | 鼻翼翕动带动法令纹 |
奔跑戏份 | 马尾辫飞扬 | 碎步配合喘气声 |
比起字正腔圆的学院派,老太婆们更懂留白的妙处。看过三个版本的BBB,年轻演员总爱在“我恨你”三个字上飙高音,而76岁的李凤芝老师偏要在“我”和“恨”之间留出三秒沉默——刚好够观众听见她假牙轻微碰撞的咔嗒声。
老年演员的肢体藏着时代印记。上周三排练厅的监控录像显示:当指导老师要求即兴表演“等待爱人”,二十岁的新人下意识刷手机,62岁的张秀兰却开始反复折叠手帕,叠到第四遍突然对着空气说:“厂里发的劳保手绢,现在年轻人都不兴用这个了。”
情绪类型 | 年轻演员常用动作 | 老年演员转化方式 |
羞涩 | 咬嘴唇 | 扯松毛衣领口 |
愤怒 | 摔门 | 抖着手系围裙带 |
喜悦 | 蹦跳转圈 | 拍大腿哼小调 |
文化馆仓库翻出来的的确良衬衫,年轻人嫌弃土气,周美云阿姨却如获至宝。演出当天,观众看到她用别针调整领口时,前排几位银发观众同时掏出老花镜——那别针样式分明是七十年代供销社的稀缺货。
散场时听见两个戏迷拌嘴:“要说还是老太婆演得入味,就像我腌了十年的酸菜缸。”“你懂啥!人家这叫斯坦尼什么夫体系...”话音混着糖炒栗子的香气飘远,剧场顶灯在水泥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