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早晨7点,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跳动的待办事项提醒,咖啡杯在左手边冒着热气。这时候突然意识到,如果继续这样手忙脚乱地处理事情,可能到月底项目又要延期。于是翻出落灰的时间管理笔记本,把四象限法重新搬了出来。
抓过厨房冰箱贴上的便签纸,用马克笔画出大大的十字坐标轴。这时候阳光刚好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整齐的光斑,像天然的时间刻度表。
属性 | 处理原则 | 时间占比 | 心理状态 |
第一象限 | 立即亲自处理 | 25% | 适度紧张 |
第二象限 | 规划专属时段 | 40% | 从容专注 |
第三象限 | 委托或简化 | 15% | 警惕烦躁 |
第四象限 | 限制或舍弃 | 5% | 清醒克制 |
9点整落座工位,先打开客户方案的PPT。这时候手机突然震动,部门群跳出十几条@我的消息。瞟了眼电脑右下角,果断把手机倒扣在桌面——这是跟《深度工作》作者纽波特学的物理隔离法。
专注工作到11点,方案完成80%时,行政部小姐姐抱着文件夹出现在工位旁。想起那张申领表,我掏出手机:"王姐,能麻烦您帮我在系统里代填下吗?我这边结束后给您带楼下新开的栗子蛋糕。"说着把工牌递过去当授权凭证。
13:30的咖啡厅角落,掏出贴着熊猫贴纸的笔记本电脑。这时候处理第二象限任务最适合——打开Coursera的编程课程,刻意调成1.5倍速播放。忽然发现,当把学习当作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项时,反而能享受思考的过程。
中途三次想摸鱼刷社交软件,都强行把手指挪到实体日历上。用荧光笔在已完成事项前打勾的动作,意外产生了类似游戏成就解锁的。
时间段 | 实际用时 | 计划用时 | 偏差原因 |
14:00-15:30 | 1h50m | 2h | 提前完成课程作业 |
15:30-16:00 | 40m | 30m | 临时帮同事查资料 |
17:45的夕阳把办公桌染成橘色,开始处理第四象限任务。看着堆积三个月的会议记录,突然发现根本不需要逐字整理。花10分钟建立关键词索引文档,其余直接归档——这招是从《子弹笔记》里学来的信息简化术。
关电脑前检查邮箱,把三封促销邮件拖进垃圾箱,两封行业资讯标星待周末阅读。手机备忘录新增明日待办时,特意用绿色字体标注第二象限事项,视觉上形成温柔提醒。
锁上办公室门时,走廊的声控灯应声亮起。电梯下行时盘算着,今晚应该能在八点前到家遛狗了。路过便利店时买了承诺给行政部同事的栗子蛋糕,玻璃橱窗映出自己不再紧皱眉头的倒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