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去年教师节,咱们班的小林在周记本上画了幅画:一棵大树底下围着各种姿态的小苗。他在旁边歪歪扭扭写着:“老师像大树,我们像小苗苗。”这份质朴的童真,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老话——育人如种地,急不得也慢不得。今天就跟大伙聊聊,这些年我在班级管理中摸索出的“中国式育苗法”。
每次接手新班级,我总要在开学第一周带着孩子们做三件事:用毛笔写班训、在教室角落摆盆绿萝、给每人发个“成长档案袋”。这可不是搞,而是用“天地人”三位一体的思维在搭台子。
我们班现在的班训是“立如松,行如水,思如烛”。这九个字可不是随便凑的:
节气 | 班级活动 | 育人目标 |
惊蛰 | 换座位大挑战 | 适应环境变化 |
小满 | 技能交换市集 | 培养共享精神 |
白露 | 家庭故事会 | 增进亲子沟通 |
上个月处理小凯和朵朵吵架的事,我没急着当裁判。先让俩孩子去帮食堂阿姨收拾碗筷,再让他们观察操场上的蚂蚁搬家。等他们心平气和了,才用《弟子规》里“言语忍,忿自泯”的道理点拨。这种“疏胜于堵”的方法,来自《学记》中“道而弗牵”的古训。
比如负责纪律的“金”组同学,要佩戴特制的铜铃铛。铃声一响,全班就会自发安静下来——这招可比扯着嗓子喊“安静”管用多了。
我们班有个“百宝箱”,里面装着36把形态各异的仿古钥匙。每学期初,孩子们会随机抽取一把,钥匙上刻着不同的成语:有的写着“滴水穿石”,有的刻着“厚积薄发”。这些可不是装饰品,而是个性化成长指南。
去年有个总坐不住的小男孩,我给他布置了“每天观察校园里三种植物”的任务。现在这孩子成了班上的“植物小博士”,连带着做作业都踏实多了。
每周五的班会课,我们班有个固定环节叫“老理新说”。孩子们轮流分享自己发现的传统智慧:
最近孩子们迷上了用活字印刷制作班级周报,在排版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。这种浸润式的文化传承,比单纯的说教更有生命力。
窗台上的绿萝又抽新芽了,晨读时孩子们摇头晃脑背古诗的样子,总让我想起老家稻田里的秧苗。教育这事儿啊,急不得也慢不得,就像老农常说的——风调雨顺看天时,精耕细作在人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