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馆里飘着现磨咖啡的香气,隔壁桌两个大学生正对着手机屏幕抓耳挠腮。我假装整理背包,偷瞄到他们的屏幕上晃动着燃烧的麻绳——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撞见有人在玩我们工作室的新作了。
去年深秋,我们的设计团队窝在杭州郊区的民宿里头脑风暴。主程小林突然举起速写本:「你们记得小时候用火柴烧断绳结取钥匙的物理谜题吗?」这个瞬间,《烧绳子》的游戏雏形就像被点燃的引线,在每个人脑海里迸发出绚烂的创意火花。
材质类型 | 燃速系数 | 特殊效果 |
棉绳 | 1.2x | 产生火星飞溅 |
钢丝 | 0.3x | 需要持续加热 |
测试阶段有个有趣现象:67%的玩家会在失败后立刻重试。这要归功于我们设计的「差之毫厘」机制——每次失败都会显示距离成功最近的瞬间,就像永远差最后一口就能喝完的珍珠奶茶。
上周收到封玩家邮件让我忍俊不禁:「为了解开博物馆关卡,我翻出高中物理课本研究热传导公式,结果被我妈误以为要复读考研!」这正是我们追求的「知识获得感」——就像突然参透魔术奥秘时的会心一笑。
暮色渐沉,咖啡馆里的两个年轻人突然击掌欢呼,手机屏幕绽放出通关动画。我低头抿了口微凉的拿铁,盘算着下周要更新的海底火山关卡——是时候给绳子加点水压影响了。